张大爷今年刚满65岁,身体一直挺硬朗,平时饭量也大,尤其爱吃肉、喝汤。可就在前不久,体检报告让他彻底“破防”了——血糖、血脂、尿酸、肝酶全部超标。
医生叹了口气说:“不是你年纪到了,是你餐桌上的毛病太多。”张大爷一脸茫然:“我吃的那些,不就是大家平时都吃的吗?”
是的,很多疾病的根源,其实就藏在我们每天吃进嘴里的食物里。
据2023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》,我国成年人中,高血压患病率为27.5%,糖尿病为12.8%,高尿酸血症超过20%。这些慢性病的背后,除了遗传和年龄,最直接的诱因,就是饮食结构失衡。
医生提醒:想远离大病,这5种食物最好少吃!
香肠、腊肉、午餐肉,这些“重口味”的加工肉类,是不少人餐桌上的“下饭神器”。但你知道吗?它们可能是癌症风险的放大器。
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早在2015年就将加工肉列为一级致癌物,与烟草、石棉属于同一等级。它们在加工过程中常加入亚硝酸盐,这种物质在体内可能转化为亚硝胺,会损伤胃肠道细胞,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。
不仅如此,加工肉类还普遍高盐、高脂、高胆固醇,长期摄入会增加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的风险,尤其对心脑血管是双重打击。
医生建议,每周摄入红肉(包括猪牛羊)不超过500克,加工肉类则能不吃就不吃。
天热了,一瓶冰镇饮料下肚,爽是爽了,但你的身体却在苦苦承受。
一罐普通碳酸饮料(约355ml)含糖量可高达35克,相当于7块方糖。吃糖多不仅增加发胖风险,更会让胰岛素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,久而久之,胰岛功能受损,2型糖尿病就悄然找上门了。
而且,高糖饮食还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、高甘油三酯血症,让血液变得粘稠,增加心梗、脑梗的概率。
更让人警惕的是,含糖饮料喝得越多,人的味觉阈值越高,导致更容易偏好重口味、高糖高盐,形成恶性循环。
医生提醒: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25克以内,而一瓶饮料就可能让你一天“糖 quota”用光。
反式脂肪这个词,可能你没听过,但它的“藏身之处”你一定熟悉——奶茶、蛋糕、炸鸡、薯条、曲奇饼干。
它是工业氢化植物油的产物,吃下去不仅提升“口感”,也提升了你心梗的几率。
研究显示,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每增加2%,冠心病风险就增加23%。它会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“坏胆固醇”),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“好胆固醇”)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。
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全面禁用反式脂肪。我国也于2023年起全面禁止其在食品中使用,但市面上仍可能有“漏网之鱼”,比如标注“植脂末”“氢化植物油”的食品。
医生建议:选购包装食品时,仔细阅读配料表,避开这些“危险词汇”。
很多家庭做菜讲究“色香味俱全”,油多、盐重、调料足,吃着过瘾。但这种饮食习惯,正悄悄毁掉你的血管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提出,成年男性每日食盐摄入应少于5克,但现实中,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高达9.3克,几乎是建议量的两倍。
过量摄盐,会导致水钠潴留,引起血压升高;而烹饪油使用超标,则容易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,升高血脂,埋下动脉硬化的隐患。
医生提醒:做菜时少放盐,尽量用自然食材提鲜;油不要反复煎炸,少吃外卖、少下馆子,厨房的清淡,才是身体的稳当。
“吃啥补啥”,很多人觉得吃肝补肝、吃腰子补肾。但实际上,动物内脏确实营养丰富,也确实“压力山大”。
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极高,100克猪肝约含400毫克胆固醇,远超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(<300毫克)。频繁摄入,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,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。
此外,肝脏是解毒器官,容易积累重金属和药物残留;肾脏则富含嘌呤,高尿酸人群吃多了容易诱发痛风发作。
医生建议:动物内脏偶尔吃可以,但不要频繁大量摄入,尤其是患有高血脂、痛风、脂肪肝的人群,更要慎之又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