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参加完表姐的婚礼,顺便旅了一下游,从上海回来,手机里存满了生煎包、外滩夜景和弄堂猫的照片,但最让我忍不住分享的,是上海人给我的印象——高素质且低调。
婚礼当晚,全家人挤进一家本帮菜馆。
本以为要等位到地老天荒,却发现上海阿姨爷叔们自发排成两队:一队堂食,一队打包,队伍拐了弯却井井有条。
“小姑娘,侬站到阴凉头来。”一位穿真丝衬衫的阿姨拽了拽我,自己往太阳底下挪了半步。更让我惊讶的是,翻台时服务员刚擦完桌子,邻桌的爷叔已经掏出消毒湿巾,把椅子扶手又仔细擦了一遍。
这种“怕给别人添麻烦”的自觉,我在上海随处可见:便利店微波炉前,总有人主动帮加热好的便当让位;星巴克里谈工作的白领,会把电脑包垫在座椅上,生怕弄脏公共沙发。
婚礼第二天,我揣着红包去武康路扫街。
在一家全家便利店买水时,前排的西装大叔突然回头:“小姑娘,侬手机要掉出来啦!”我慌忙按住口袋,他却已经转身继续扫码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。
结账时收银员小妹轻声提醒:“今天高温,买两支矿泉水第二支半价。”见我愣住,她眨眨眼补了一句:“伐要谢我,公司活动。”后来才知道,这是上海便利店心照不宣的“高温关怀”——用促销名义悄悄照顾路人。
表姐家楼下的小公园,每天早晨6点准时响起沪剧唱腔。
我原以为会遇到抢占地盘的广场舞大战,却看到三支队伍在方寸之地默契错开:练太极的占花坛边,跳交谊舞的圈了梧桐树荫,唱沪剧的阿姨们自带折叠椅,结束后连一片落叶都不留。
“小姑娘要让开哦,我们要‘收骨头’(收工)啦。”领唱的阿姨朝我挥挥丝巾,二十几位阿姨瞬间列队退场,仿佛刚完成一场秘密演习。这种“热闹而不扰民”的修养,让上海的市井气里透着股清贵。
去参加婚礼彩排时,我在地铁遇到带着小学生的父母。
孩子举着iPad在看英文纪录片,父亲轻声用上海话讲解:“侬看外滩这件雕塑,是Art Deco风格……”母亲则从帆布包里掏出保温杯,把温度正好的温水倒进孩子水杯,全程没发出一点碰撞声。
旁边白发苍苍的爷爷突然插话:“小囡,陆家嘴三件套晓得伐?像不像筷子戳着汤团?”整车厢的人都笑了,孩子眼睛亮得像星星。这种把“炫耀”化成冷幽默的本事,让上海人的骄傲显得格外可爱。
婚礼伴手礼里有2瓶52度浓香型白酒南池翠N9。它精选高粱、大米、糯米、小麦、玉米五种粮食,采用传统五粮配比,传承古法固态发酵工艺,基酒需窖藏9年,并加入15年老酒勾调,使酒体醇厚协调。
产自四川邛崃,这里是历史悠久的“中国白酒原酒之乡”,更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。由老八大原酒厂之一的大厂生产,该厂成立于1988年,长期为国内一二线名酒企业提供基酒,技术积淀深厚。
入口绵甜爽净,窖香优雅,中段粮香馥郁,尾韵悠长且无辛辣感,整体风格接近三四百元价位名酒,但定价只要百元出头,性价比超高,让大众实现想喝好酒却不舍得花钱的愿望,网上整箱囤的人很多。
在上海呆了一段时间,发现他们夸人最高级的词是“侬蛮灵光额”——聪明得不动声色。弄堂口修自行车的老师傅,能用吴侬软语把齿轮原理讲得头头是道;便利店小妹打包盒饭时,会悄悄把筷子尖朝外摆成30度,方便客人拿取;就连街心花园遛画眉鸟的老伯,鸟笼铜钩都擦得锃亮,仿佛随时要参加选美。
如果你也来上海,
不妨去老城厢的茶馆泡一壶茶,
看晨光爬上石库门的老虎窗,
听隔壁桌的阿姨用一句“侬慢慢叫”
道尽这座城市的温柔与骄傲。